钱学森成才之道(二)
发布日期:2015-08-06浏览:2165
三、家庭文化──为幸福人生增厚底蕴
中华文明五千年,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没有中断,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有“家”。是“家”这所“学校”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因些,“家”就是一所传承文明和智慧的学校。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来临,大批专业化工作需要专业化人才去承担,于是集中学习科学知识的学校应运而生,其实,它不过是“家”学校在专业化知识学习方面的延伸和细化。但是“家庭”这个培养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相处,如何创新的学校的责任却一直没有中断。一个没“家教”的人,一个没有“家文化”底蕴的人即使掌握再多的知识,也很难造福人类,也不会有人生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显然,家道文化是帮助人走向幸福人生的环境氛围。人是环境的产物,存在决定意识,创建和谐的家道文化环境,是引导一家人走向幸福人生之路的关键。钱学森之所以走向杰出发展,获得比其他人更精彩的幸福人生,除了他的父母为他创造了一个互动成长的早期教育环境外,他与蒋英结为夫妻,创建了一个夫妻和谐为中心,尊老爱幼为伦理,平等沟通为心灵智慧,融入时代环境为方向的和谐家庭氛围也是钱学森及其家人能享受到人生幸福的重要原因。钱学森把这种家道文化“放大”到国家和社会,形成了具有祖国情怀的“大家”。正是这个“大家”,让钱学森的幸福人生之路有了更高的境界和更大的社会意义。他在学习化生存中享受着学习快乐,实现了不断成长,可持续发展;他在智慧化生活中活在了最佳的人生状态,活出了人生的尊严,活出了幸福人生;他在利他服务中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这说明,家道文化是一个人的植根文化,家庭成员的辩证共生,互动成长,和谐发展是造就一家人幸福人生的源泉。
1947年7月,钱学森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终生教授后不久,得知父亲钱均夫患病,需要进行胃部大手术,于是决定回国探亲。
这是钱学森到美国12年后第一次回国。
这次回国探亲,虽然对蒋介石政府甚为失望,但获得了自己人生中最大的幸福,与青梅竹马的女歌唱家蒋英结婚了。
钱家与蒋家为世交。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在北京教育部工作,两家家眷都住北京,交往密切。蒋英的父亲蒋百里是中国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先后担任过袁世凯总统府一等参议,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高等顾问,陆军大学代理校长等职。他与妻子蒋左梅共有五个女儿,人称“五朵金花”。而钱均夫只有钱学森一子,因此,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非常羡慕蒋家花枝招展的女儿,恳求将其中一个过继给钱家作女儿。蒋百里欣然答应。于是老三蒋英就成了钱家养女。但是蒋英过来后不太适应钱家生活,感到很孤单,蒋家也后悔了,于是要求把女儿接回来,钱家也同意蒋英回去,但章兰娟对蒋英母亲说:“孩子还给你了,但有个条件,将来长大了要给我当儿媳。那时蒋英还小,根本不懂这些事,而钱学森又去了美国留学,之后两个人就再也没见面。
这次钱学森回国,竟把这份姻缘给续上了。
蒋英比钱学森小8岁,自幼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她是将门之女,虽为娇生,却没惯养。蒋百里为了养成女儿们自强的性格,从小就教她们骑马、游泳、培养战胜困难,临危不惧的精神。这使蒋英一生特别受益。但蒋英更喜欢的还是音乐,在上海中西女塾就读时,就学习弹琴,走上了音乐之路。她具有歌唱天赋,蒋百里就“择其性之所近而辅导之”。
1936年,蒋百里受蒋介石委派,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高等顾问名义,出访欧美各国考察军事。这次出访,蒋百里不仅偕夫人同行,还带上了三女儿蒋英,五女儿蒋和,送她们到国外读书。在途经德国柏林时,蒋百里把两个女儿留下来,送入贵族学校学习。不久,蒋英考上了国立柏林音乐大学声学系,师从海尔曼.怀森堡,学习西洋美声唱法。之后,蒋百里夫妇又到美国考察,专门前往洛杉矶,到加州理工学院看望了钱学森,还特意把蒋英的一张照片送给了钱学森。这似乎暗示,希望钱学森将来成为他们的女婿。
在柏林音乐大学,蒋英除了学习声乐外,还选修钢琴、小提琴。她下决心要学出个样子,不丢中国人的脸。
战争爆发后,蒋英离开德国到了中立国瑞士继续学习声乐。为了学好艺术歌曲和歌剧,蒋英还阅读了大量欧洲古典文学名著,打下了丰厚的文学基础。1944年,还未毕业的蒋英初次在国际音乐节演唱。她歌声甜美,音域宽广,被历史悠久的德律风根唱片公司看中,成为签约歌手。
1946年,蒋英回到中国。1947年5月31日,她在上海著名的兰心大戏院举行了一场独唱音乐会,深受好评。一个月后,钱学森也回到了上海。仿佛是上帝的安排,两位青梅竹马的儿时伙伴再次相聚。正是天赐良缘,科学家与艺术家的两情相悦,何况还有幼时的渊源,让两位新人走到了一起,他们结婚了。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与崭露头角的音乐家联姻,一时在上海传为美谈。钱学森找到了心仪一生的妻子,蒋英找到了可以托付终生的伴侣。他们一起到了美国,钱学森送给妻子的礼物是一架钢琴。
新婚后的钱学森变了,按照冯.卡门的回忆:“英,真是个可爱的姑娘,钱完全被她迷住了。”他们除了看书,业余生活充满了艺术气息。他们都喜欢哲理性强的艺术作品,美术作品,经常一起听音乐,看美展。蒋英幸福地说:“不知为什么,我喜欢的他都喜欢。”
有了女主人,钱学森就可以在家里招待同事和朋友了。这时候,钱学森常常亲自下厨,蒋英负责招待。他们生活得非常有乐趣。不久,他们有了孩子,取名钱永刚。
婚姻并不单单是两个生理生命结合造就出新的生理生命,也是双方性格互相包容与文化互相渗透中的情感智慧升华过程。钱学森与蒋英的结合,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人性的重新唤醒,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智慧融合,造就的是更长,更丰富的智慧生命。后来的人生旅程证明。他们学习化生存,智慧化生活,意义化生命的人生状态和过程,正是他们幸福人生的生动写照。而家庭文化,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增厚了底蕴,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深深的启迪。也正是这种家庭文化的融合,不仅使钱学森在科学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在哲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教育学上做出了超越时代的卓越贡献。大成智慧学就是这种文化融合的点精之笔。
中华文明五千年,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没有中断,其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有“家”。是“家”这所“学校”承载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因些,“家”就是一所传承文明和智慧的学校。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来临,大批专业化工作需要专业化人才去承担,于是集中学习科学知识的学校应运而生,其实,它不过是“家”学校在专业化知识学习方面的延伸和细化。但是“家庭”这个培养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相处,如何创新的学校的责任却一直没有中断。一个没“家教”的人,一个没有“家文化”底蕴的人即使掌握再多的知识,也很难造福人类,也不会有人生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显然,家道文化是帮助人走向幸福人生的环境氛围。人是环境的产物,存在决定意识,创建和谐的家道文化环境,是引导一家人走向幸福人生之路的关键。钱学森之所以走向杰出发展,获得比其他人更精彩的幸福人生,除了他的父母为他创造了一个互动成长的早期教育环境外,他与蒋英结为夫妻,创建了一个夫妻和谐为中心,尊老爱幼为伦理,平等沟通为心灵智慧,融入时代环境为方向的和谐家庭氛围也是钱学森及其家人能享受到人生幸福的重要原因。钱学森把这种家道文化“放大”到国家和社会,形成了具有祖国情怀的“大家”。正是这个“大家”,让钱学森的幸福人生之路有了更高的境界和更大的社会意义。他在学习化生存中享受着学习快乐,实现了不断成长,可持续发展;他在智慧化生活中活在了最佳的人生状态,活出了人生的尊严,活出了幸福人生;他在利他服务中实现了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意义。这说明,家道文化是一个人的植根文化,家庭成员的辩证共生,互动成长,和谐发展是造就一家人幸福人生的源泉。
1947年7月,钱学森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终生教授后不久,得知父亲钱均夫患病,需要进行胃部大手术,于是决定回国探亲。
这是钱学森到美国12年后第一次回国。
这次回国探亲,虽然对蒋介石政府甚为失望,但获得了自己人生中最大的幸福,与青梅竹马的女歌唱家蒋英结婚了。
钱家与蒋家为世交。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在北京教育部工作,两家家眷都住北京,交往密切。蒋英的父亲蒋百里是中国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先后担任过袁世凯总统府一等参议,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高等顾问,陆军大学代理校长等职。他与妻子蒋左梅共有五个女儿,人称“五朵金花”。而钱均夫只有钱学森一子,因此,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非常羡慕蒋家花枝招展的女儿,恳求将其中一个过继给钱家作女儿。蒋百里欣然答应。于是老三蒋英就成了钱家养女。但是蒋英过来后不太适应钱家生活,感到很孤单,蒋家也后悔了,于是要求把女儿接回来,钱家也同意蒋英回去,但章兰娟对蒋英母亲说:“孩子还给你了,但有个条件,将来长大了要给我当儿媳。那时蒋英还小,根本不懂这些事,而钱学森又去了美国留学,之后两个人就再也没见面。
这次钱学森回国,竟把这份姻缘给续上了。
蒋英比钱学森小8岁,自幼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中成长。她是将门之女,虽为娇生,却没惯养。蒋百里为了养成女儿们自强的性格,从小就教她们骑马、游泳、培养战胜困难,临危不惧的精神。这使蒋英一生特别受益。但蒋英更喜欢的还是音乐,在上海中西女塾就读时,就学习弹琴,走上了音乐之路。她具有歌唱天赋,蒋百里就“择其性之所近而辅导之”。
1936年,蒋百里受蒋介石委派,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高等顾问名义,出访欧美各国考察军事。这次出访,蒋百里不仅偕夫人同行,还带上了三女儿蒋英,五女儿蒋和,送她们到国外读书。在途经德国柏林时,蒋百里把两个女儿留下来,送入贵族学校学习。不久,蒋英考上了国立柏林音乐大学声学系,师从海尔曼.怀森堡,学习西洋美声唱法。之后,蒋百里夫妇又到美国考察,专门前往洛杉矶,到加州理工学院看望了钱学森,还特意把蒋英的一张照片送给了钱学森。这似乎暗示,希望钱学森将来成为他们的女婿。
在柏林音乐大学,蒋英除了学习声乐外,还选修钢琴、小提琴。她下决心要学出个样子,不丢中国人的脸。
战争爆发后,蒋英离开德国到了中立国瑞士继续学习声乐。为了学好艺术歌曲和歌剧,蒋英还阅读了大量欧洲古典文学名著,打下了丰厚的文学基础。1944年,还未毕业的蒋英初次在国际音乐节演唱。她歌声甜美,音域宽广,被历史悠久的德律风根唱片公司看中,成为签约歌手。
1946年,蒋英回到中国。1947年5月31日,她在上海著名的兰心大戏院举行了一场独唱音乐会,深受好评。一个月后,钱学森也回到了上海。仿佛是上帝的安排,两位青梅竹马的儿时伙伴再次相聚。正是天赐良缘,科学家与艺术家的两情相悦,何况还有幼时的渊源,让两位新人走到了一起,他们结婚了。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与崭露头角的音乐家联姻,一时在上海传为美谈。钱学森找到了心仪一生的妻子,蒋英找到了可以托付终生的伴侣。他们一起到了美国,钱学森送给妻子的礼物是一架钢琴。
新婚后的钱学森变了,按照冯.卡门的回忆:“英,真是个可爱的姑娘,钱完全被她迷住了。”他们除了看书,业余生活充满了艺术气息。他们都喜欢哲理性强的艺术作品,美术作品,经常一起听音乐,看美展。蒋英幸福地说:“不知为什么,我喜欢的他都喜欢。”
有了女主人,钱学森就可以在家里招待同事和朋友了。这时候,钱学森常常亲自下厨,蒋英负责招待。他们生活得非常有乐趣。不久,他们有了孩子,取名钱永刚。
婚姻并不单单是两个生理生命结合造就出新的生理生命,也是双方性格互相包容与文化互相渗透中的情感智慧升华过程。钱学森与蒋英的结合,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人性的重新唤醒,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智慧融合,造就的是更长,更丰富的智慧生命。后来的人生旅程证明。他们学习化生存,智慧化生活,意义化生命的人生状态和过程,正是他们幸福人生的生动写照。而家庭文化,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增厚了底蕴,给今天的人们带来深深的启迪。也正是这种家庭文化的融合,不仅使钱学森在科学上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在哲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教育学上做出了超越时代的卓越贡献。大成智慧学就是这种文化融合的点精之笔。